close

到了蘭嶼生活,步調自然而然的就放慢了下來,除了打工的幾個小時,剩下的時間,不是往水裡去,就是朋友家串門子,生活一下子單純了起來。

 

《別無所求的生活態度》

在蘭嶼,其實生活很容易滿足,沒有大城市繽紛忙亂的店家、五彩斑斕的商品和廣告;吃飽喝足,就是和朋友們玩樂的時光。

很多人會說,原住民沒有儲蓄概念,但認識了蘭嶼人,才明白他們更懂得「儲蓄」,甚至更懂得過「生活」。

漢人喜歡把錢留在銀行,但對於以物易物的他們,山林、牲畜、魚蝦就是他們的「錢財」:把樹留在山上、大樹生小樹,豬留在森林,大豬生小豬,魚蝦留在海裡、大魚生小魚,這些就是用不完的「利息」,如果一次趕盡殺絕,反而以後一毛都沒有了。也因為如此,他們更懂得尊重自然、適度取用(就像我們對用錢的小心謹慎)。

除了錢財,他們也了解「團結力量大」的道理。各家族間,只要有人有事務,舉凡娶妻生子、收割、蓋房、大壽等等,肯定是全家族,甚至是全部落一起動員;那種「這次我幫你、下次你幫我」的默契,也讓整部落的關係一直都很緊密。那些別人看起來是浪費時間的串門子,卻是他們無形間維繫關係的方式,每當需要幫忙時,才有那麼多救命的「援手」。

當然,這樣的人際緊密也可能變成另一種問題。

 

《外地人吃不到的海產-漁獵人文化》

身為小島民族,小孩子從幼稚園起,幾乎就是條「美人魚」,各個港口內、海灣中,都是他們的游泳池,也都自然曬的黑黝黝的。蘭嶼也因為居民們的愛惜,整圈的海域都清澈見底,時常有魚蟹相伴,處處都是浮潛、潛水的好地方。

令人意外的,身為觀光客很難在蘭嶼品嘗到「當地」的海鮮;餐廳內的海產,通常都是從台灣本島運過去的。因為蘭嶼本身被列為「原住民保留地」並非觀光區,為了保護原住民的文化,當地禁止大型漁船捕撈,而當地原住民本身,到現在都還有「獵魚」的文化。

當地人會利用自已優越的泳技,在天候較佳的日子,帶著蛙鏡、蛙鞋、嘎賴(漁網包)和獵槍,和一兩個夥伴,結伴下水。一般漁獵人不會背氣瓶、單靠一口氣下潛,隨便都憋氣超過兩分半;搜尋的範圍有時可能長達十幾公里;通常一趟下來,都是兩三個小時起跳,時常是北邊下水、南邊上岸;也因為蘭嶼島周圍有許多強而有力的海流,基本上不是通過他們測試的獵人,是不能隨便跟著下水的。

※文化小差異:對於雅美族而言,下水前是不能詢問是否要出去獵魚的,他們擔心這樣會影響漁獲量。

對於獵魚,他們也是相當謹慎的。太小的魚蝦他們盡量不獵、懷孕的蝦蟹也會盡量放生。甚至在更古早的傳統,他們獵魚是有分男人魚、女人魚、小孩魚等,每種魚都要獵,不能單一種類獵太多,避免生態的失衡。

上岸後,分漁獲也是一門藝術,一起下水的夥伴,基本上都是平分漁獲(沒有下水的,當然就沒有啦)。通常只要有漁獲,主人家當天都會宴請朋友、客人來家裡作客,沒吃過的生魚片、夜光貝通通都有機會上桌,這時沒有下水的朋友,只要幫忙出力或出酒,通常也是歡迎一起共享的。

也因為漁獲是這樣一隻一隻打上來的,數量基本上就是自己、家人和朋友吃就分光了,根本不太有機會拿到市場上賣,外地人也就難有機會吃到「當地」的海產啦!

 

《孩子為重的家庭觀》

在蘭嶼,時常會聽見男主人叫某某「夏曼」、女主人叫某某「希南」,例如著名的蘭嶼作家「夏曼藍波安」(很像最近流行的“南波萬”)。其實那是「爸爸」、「媽媽」的意思。

對雅美族人而言,孩子是最重要的,因此他們的姓名,是跟著孩子改的。只要家中「長子」出生,父親就要改為「某某的爸爸」、母親則是「某某的媽媽」,祖父母,也要隨著長孫改為「某某的祖父」、祖母。例如長孫大雄出生,那父親從此就叫「大雄的爸爸」;如果朋友或家人,還是採用舊名稱呼該父親,則會被認為是詛咒孩子。

不只是在姓名上如此,飲食文化也是。在蘭嶼魚被分為「男人魚」、「女人魚」、「小孩魚」和「老人魚」:小孩魚是其中品質最好的魚,專門留給小孩子吃;女人魚次之,但女孩子懷孕和產後,又有不同的吃魚忌諱;接下來才是男人魚、老人魚。這樣的吃魚文化,除了表達重視孩子,也被視為對太太的疼惜。

 

《奇特的牲畜飼養》

每個觀光客,到外地的第一個驚訝,都獻給了牆壘上一隻隻的山羊:為什麼這裡會有山羊?牠們不怕掉下來嗎?這是有人養的嗎?

沒有紅綠燈的蘭嶼,牲畜就是天然的紅綠燈;不論豬或羊,走到路中間,就是得讓牠。也別指望可以偷偷抓一隻回去做烤全羊,因為這些路上到處跑的小傢伙,都是有主人的。因為圈養需要定期餵食,又佔空間;後來島民發現,蘭嶼島就這麼大,夠牲畜活動、可以在外頭吃飽、又跑不了,所幸就四處放養了。有飼養牲畜的主人,也是每隔幾天就會騎車巡視自己的羊群(少任何一隻他們都知道啊)。

放養的羊和豬對原住民而言就是財富(像蒙古人那樣),一般只有在祭典或重要節日(娶妻生子或大壽)才會宰殺,不是拿來賣肉維生的工具;通常宰殺後的豬牙、羊角,會被視為財富的象徵,留在家中展示(炫富)。

 

《美麗的拼板舟、地下屋特色文化》

很多人初到蘭嶼,都會被美麗的獨木舟-拼板舟(雅美族語:dadala)吸引,但很多人都不知道,拼板舟其實是會進水的!

拼板舟之所以稱為「拼板」,就是因為一艘船,本身需要好幾種不同的樹「拼裝」才能完成:龍骨、船身、上側身,有時候可能需要好幾棵樹才能完成一艘船。家族想要完成一艘拼板舟,時常是需要全村動員的,從上山採集木頭、製作船板到上色,有時動則兩三年才能完成一艘。完成後的船,也需要經過各種下水儀式和祝福,才能使用。

※小小提醒:拼板舟對當地人是很神聖的,不要任意碰觸喔!如果真的想體驗,有時過了飛魚季,各港口會有開放(一人大約300元)。

至於地下屋,則是蘭嶼比較顯微人知的另一個特色,主要是利用天然資源以因應冬天強勁的東北季風。

但夏天的地下屋,可以說是免費三溫暖啊。房身埋於地下、屋頂切齊地面、只有一側出入口,相對較難通風;房子內部低矮,甚至難在屋內直立,時常得彎腰、碎步移動。如果秋冬時參訪,感受應該很不一樣。

 

除了上述的個人收穫,蘭嶼還有許多特色文化並未列舉,只能說,趕快去交幾個可愛的蘭嶼朋友吧!

相關資料:湯谷明編輯(2011)《帶你玩蘭嶼》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青菜宮宮 的頭像
    青菜宮宮

    青菜宮宮的部落格

    青菜宮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